【沸腾的群山】全集百度云【1280P网盘共享】超清晰画质
- 影视资讯
- 2024-07-25 19:55:07
- 16
【沸腾的群山】全集百度云【1280P网盘共享】超清晰画质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gsbgvbghfhgt6vbp8hgw...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gsbgvbghfhgt6vbp8hgw
迅雷网盘链接:https://pan.xunlei.com/59864p8hgw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沸腾的群山》主题歌这个问题,关于工人的诗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找一些关于赞美工人的诗歌
1、即使偶尔它变得不臭,或不那么臭
2、在这里,钞票、运气和力气是有用的
3、围墙太高,里面全是肮脏,全是痛苦
4、每天每天,它们,跟我们一样地需要洒水
5、三哥年前结婚了,生下一个黑孩子
6、四哥在那边砖房里输掉最后十块钱
7、(这没用的,唉声叹气的老实人)?
8、那让人绝望的,超市里堆得满满的货架啊
9、而在你掉头不看的,灰暗的角落里
10、好日子像一阵阵冷风,追逐穷人的风
11、二姐不哭,虽然刚被机器轧断了手指
12、有人跟着笑,好像很好笑似的……
13、一点不奇怪的是今年冬天会这么冷
14、小心翼翼地喂他的饭和活着的信心
15、没有一个人愿意一台机器出现毛病
16、现在它的外壳灼热有思想发烧的征兆
17、"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所有劳动者的节日。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者也始终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体。随着文学题材主题的不断丰富多采,普通劳动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已经从"文革"前的"主角"变得多少有些边缘化。在我国,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他们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理应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也仍然有一些作家怀着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理解和热爱,努力地写出一些表现劳动者主题、对普通读者具有吸引力的好作品。
18、评论家曾镇南认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劳动和劳动人民一直是进步的作家所关注的描写对象,对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切的同情和对劳动者优秀品质的敬重和赞美,对他们所创作的丰功伟绩的歌颂,在我们的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尔基曾经说过:"我们的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作为新人类的组织者的社会主义劳动,以及作为社会主义劳动的组织者的新人类。"他还说:"我们应当选取劳动作为我们书中的主要英雄。"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思想,在全国范围里得到了贯彻和实践,以劳动为主题、劳动者为描写对象的新的人民文艺繁荣发展起来了。仅以最富有时代特征的工业题材的小说来看,虽然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也留下了许多被历史记住的作品。把毕生的才华和精力贡献给描写工人阶级的崇高事业的作家是草明,他在1948年就出版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新的历史观点来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原动力》。解放后,他又创作了《火车头》、《乘风破浪》等著名长篇小说。五六十年代,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比较有影响的还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钢》,雷加的"潜力三部曲":《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站在最前列》、《蓝色的青�林》,艾明之的《不疲倦的斗争》、《浮沉》,萧军的《五月的矿山》,罗丹的《风雨的黎明》,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等。其中艾芜的《百炼成钢》和艾明之的《浮沉》,艺术成就较高,产生了国际的影响。五六十年代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工人作家,他们以写中短篇为主,其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有胡万春、唐克新、费礼文、陆俊超、万国儒等。还有一些著名作家,也写了不少优秀的工业题材小说,其中以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最为有名。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还有,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杨朔的《锦绣山河》、《三千里江山》,徐怀中的《地上的长虹》,陆文夫的《葛师傅》、《荣誉》、《二遇周泰》等。
19、新时期文学中,工业题材的创作和改革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呈现了新的时代风貌和艺术光彩。名作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蒋子龙的《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拜年》,孙少山的《八百米深处》,陈建功的《丹凤眼》,邵华的《浪涛滚滚》,当然,描写劳动者的作品题材不限于工业,体裁也不局限于小说,还有不少留在人民口碑中的好作品。如描写军垦战士劳动的林予的《雁飞塞北》,从维熙的《北国草》,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描写农村劳动者的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反映新的劳动观念的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有"石油诗人"之称的李季的大量歌颂石油工人的诗歌,也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
20、曾镇南说:"近年来写得比较好的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就我个人浏览所及,有上海作家殷慧芬的《汽车城》,湖南作家向本贵的《遍地黄金》,湖北作家蒋杏的《走进夏天》。中短篇小说较有影响的有谈歌的《大厂》,陈冲的《厂长今年26》等。新时期以来写得好的工业题材的作品少了,流行的畅销书都是都市的,情感的。作为文学评论工作者,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描写劳动者的作品,把劳动者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反映在我们的创作中。"
21、劳动是文学永恒而高尚的主题之一。劳动者的处境和命运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一向关注的焦点,古代就有白居易的《卖炭翁》,国外作家有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等等。劳动者在生存发展中产生的感情,也是人类最普通的感情,他们应该成为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主题。而关注劳动人民是作家的天职。程树榛的《钢铁巨人》在60年代引起极大的反响,那时他才20多岁。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后来又担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程树榛始终利用一切机会感受、接触生活,和劳动者保持密切的联系。除游记随笔外,他的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基本都是工业题材的作品,即使他写过一篇大学生时代的作品,也来自他上工业大学时的感受。他说:"所有的作品与生活经历有关。我在工厂待了26年,整个青春岁月贡献给工业战线,构成我的创作基调。我的作品离不开工业,我对工厂的工人、知识分子,都比较有深刻的感受和深厚的感情。我是尊敬这些劳动者的。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应该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
22、为什么五六十年代涌现出那么多反映工业题材的好作品,现在却少了?程树榛认为,那时候作家不多,作品也不多,但是十年磨一剑,很见功底。现在生活丰富多彩,作家又来自不同的生活层面,对生活的观察不像过去那么直接、单纯。另一个原因,现在的作家对生活不够深入,没有切肤之痛。更确切说,没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所以艺术感染力不够深刻。还有个别作家急功近利,搞急就章,有的写出来当时好看,但看完就被忘却了。程树榛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产生能够深刻反映时代、反映历史的作品,能够给人更多回味的作品。对一个作家来说,一方面要在艺术上不断深入学习,一方面一刻都不能脱离生活,对生活不能太淡漠,对人民,特别是生活在第一线的劳动人民要充满热情。
23、城市到处充满诱惑和浮躁,很少有人能安静下来。而殷慧芬写《汽车城》,真正"沉"在工厂,搜集的素材有几百万字。这部凝聚了殷慧芬多年心血的作品在2001年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在此之前她的创作也都是工厂题材,她早期的作品,描写工人的人生悲欢、喜怒哀乐,丰富了原先较为单一的工人题材的作品,反映了工人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她在汽车行业待了很多年,后来从事专业创作,但一直与工人们保持联系,他们的任何动作、想法,她都把握得很准,她觉得自己跟工人是心心相通的。她说:"我写小说当然不去表现技术领域,但偶尔一个人说到某句话会用到。仅仅是为了一句话,也许我要看几百万字的东西,等于要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汽车这个行业像大海,一般地采访根本无法深入,而小说要写人的灵魂,写内在的东西,只能去接触,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和工人成为朋友,才能了解到最深层的东西。"工人们守着机床过日子的生活方式从5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他们为社会创造财富,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岗位有一天会失去。这种生活方式在改革浪潮中受到冲击,但还是有很多内涵可以挖掘。殷慧芬说:"文学不是猎奇,而是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雪村《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都是以贫民的视角,才打动了人心。我觉得好的作品,最起码要关注心灵。当前关注劳动者的作品相对来说少了点。作为作家,我们应该重新调整对劳动者的关注,对准劳动者的心灵。如果带着慈善的目光去浮光掠影地写,就不会打动人。"
24、殷慧芬最近刚刚完成一部长篇,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一回,她关注的是年轻人,写城市变革中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变化。她认为写作上海市民阶层和工厂题材,两者是有关联的。因为上海是最早诞生产业工人的城市。对城市来说,每个人都是劳动者,是传统观念上类似工业文明初期的劳动者,而不是E时代的劳动者。城市最基本的力量不是成功人士,城市的灵魂也不是建立在高楼大厦上,否则城市都将千篇一律。城市有自己的个性,大多数的人群决定了城市的个性,他们是城市最基础的力量。
25、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光炜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他认为,解放以后,劳动者形象在当代中国文学中被重构,有赖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人农民开始被叙事为历史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翁;二是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工人农民扮演主要角色。在此情况下,工业题材和农业题材取代其他题材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题材,就在历史的必然之中。农业题材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40年代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但是这些作品在阐释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必然性趋势的同时,又多多少少保留着对农民落后性格的刻画。到五六十年代,这种状况逐步被柳青的《创业史》等作品所改变。他们笔下不仅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而且这些先进人物在经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强调;到了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上述倾向又被强化到了不很真实的地步。程光炜认为,比较而言,工业题材不如农业题材的创作成就突出,但它的一些特点也值得注意:为了表现工人阶级在新时代的成长,新时代与旧时代,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相对立的叙事模式被确立起来。例如胡万春的短篇小说《骨肉》、《家庭问题》等。长篇小说领域也有好作品,如萧军的《五月的矿山》,雷加的《春天到了鸭绿江》,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草明的《乘风破浪》等。这几部长篇集中反映了大规模工业生产背景下工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它显示出,一方面大规模和劳动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需要工人农民发挥特殊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对他们豪迈气概和宽广胸怀的艺术表现又是对这一历史主体身份的形象确认。
26、但五六十年代劳动者形象的塑造,也存在认识的误区,其表现是,人为地把知识分子从劳动者形象中剥离出来,有些作品甚至把知识分子置于工人农民忘我劳动和献身精神的对立面。我们注意到,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越来越具有支配的作用,劳动者形象又出现了另一种的"反复"。具体地说,他们开始由中心滑向边缘。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中,主人公本来是一位产业工人,在作品里他却被排斥在了生活之外。当他试图重新寻找人生的位置时,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电影《漂亮妈妈》也是一个例子。值得深思的是,下岗工人"漂亮妈妈"不再是社会羡慕的角色,而成了一个被同情的对象。程光炜说:"劳动者形象在文艺作品中的失落应该说与社会结构的大调整有极大关系。这种调整使得传统的第一产业被新兴的第三产业迅速取代,而作为第一产业主体的工人农民势必会出现社会位置的上述错位。表面上看,劳动者的形象受到了损害,实际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反思五六十年代文学,重新和全面地认识劳动者形象的历史契机。它进一步提示我们,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步子必然会逐渐加快。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劳动者开始向现代的劳动者大面积地转化。劳动者这一巨大的群体,不仅包括了工人和农民,还包括了公务员、知识分子、白领和其他更广泛的劳动阶层。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宽阔的视野、知识和未来的发展眼光重新界定现代意义上的劳动者,并给予其比较客观的定位。
27、劳动者这一巨大的群体,不仅包括了工人和农民,还包括了公务员、知识分子、白领和其它更广泛的劳动阶层。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宽阔的视野、知识和未来的发展眼光重新界定现代意义上的劳动者,并给予其比较客观的定位。(中华读书报)
二、关于工人的诗歌
1、即使偶尔它变得不臭,或不那么臭
2、在这里,钞票、运气和力气是有用的
3、围墙太高,里面全是肮脏,全是痛苦
4、每天每天,它们,跟我们一样地需要洒水
5、三哥年前结婚了,生下一个黑孩子
6、四哥在那边砖房里输掉最后十块钱
7、(这没用的,唉声叹气的老实人)?
8、那让人绝望的,超市里堆得满满的货架啊
9、而在你掉头不看的,灰暗的角落里
10、好日子像一阵阵冷风,追逐穷人的风
11、二姐不哭,虽然刚被机器轧断了手指
12、有人跟着笑,好像很好笑似的……
13、一点不奇怪的是今年冬天会这么冷
14、小心翼翼地喂他的饭和活着的信心
15、没有一个人愿意一台机器出现毛病
16、现在它的外壳灼热有思想发烧的征兆
17、"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所有劳动者的节日。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者也始终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体。随着文学题材主题的不断丰富多采,普通劳动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已经从"文革"前的"主角"变得多少有些边缘化。在我国,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他们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理应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也仍然有一些作家怀着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理解和热爱,努力地写出一些表现劳动者主题、对普通读者具有吸引力的好作品。
18、评论家曾镇南认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劳动和劳动人民一直是进步的作家所关注的描写对象,对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切的同情和对劳动者优秀品质的敬重和赞美,对他们所创作的丰功伟绩的歌颂,在我们的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尔基曾经说过:"我们的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作为新人类的组织者的社会主义劳动,以及作为社会主义劳动的组织者的新人类。"他还说:"我们应当选取劳动作为我们书中的主要英雄。"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思想,在全国范围里得到了贯彻和实践,以劳动为主题、劳动者为描写对象的新的人民文艺繁荣发展起来了。仅以最富有时代特征的工业题材的小说来看,虽然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也留下了许多被历史记住的作品。把毕生的才华和精力贡献给描写工人阶级的崇高事业的作家是草明,他在1948年就出版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新的历史观点来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原动力》。解放后,他又创作了《火车头》、《乘风破浪》等著名长篇小说。五六十年代,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比较有影响的还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钢》,雷加的"潜力三部曲":《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站在最前列》、《蓝色的青?林》,艾明之的《不疲倦的斗争》、《浮沉》,萧军的《五月的矿山》,罗丹的《风雨的黎明》,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等。其中艾芜的《百炼成钢》和艾明之的《浮沉》,艺术成就较高,产生了国际的影响。五六十年代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工人作家,他们以写中短篇为主,其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有胡万春、唐克新、费礼文、陆俊超、万国儒等。还有一些著名作家,也写了不少优秀的工业题材小说,其中以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最为有名。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还有,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杨朔的《锦绣山河》、《三千里江山》,徐怀中的《地上的长虹》,陆文夫的《葛师傅》、《荣誉》、《二遇周泰》等。
19、新时期文学中,工业题材的创作和改革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呈现了新的时代风貌和艺术光彩。名作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蒋子龙的《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拜年》,孙少山的《八百米深处》,陈建功的《丹凤眼》,邵华的《浪涛滚滚》,当然,描写劳动者的作品题材不限于工业,体裁也不局限于小说,还有不少留在人民口碑中的好作品。如描写军垦战士劳动的林予的《雁飞塞北》,从维熙的《北国草》,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描写农村劳动者的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反映新的劳动观念的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有"石油诗人"之称的李季的大量歌颂石油工人的诗歌,也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
20、曾镇南说:"近年来写得比较好的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就我个人浏览所及,有上海作家殷慧芬的《汽车城》,湖南作家向本贵的《遍地黄金》,湖北作家蒋杏的《走进夏天》。中短篇小说较有影响的有谈歌的《大厂》,陈冲的《厂长今年26》等。新时期以来写得好的工业题材的作品少了,流行的畅销书都是都市的,情感的。作为文学评论工作者,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描写劳动者的作品,把劳动者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反映在我们的创作中。"
21、劳动是文学永恒而高尚的主题之一。劳动者的处境和命运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一向关注的焦点,古代就有白居易的《卖炭翁》,国外作家有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等等。劳动者在生存发展中产生的感情,也是人类最普通的感情,他们应该成为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主题。而关注劳动人民是作家的天职。程树榛的《钢铁巨人》在60年代引起极大的反响,那时他才20多岁。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后来又担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程树榛始终利用一切机会感受、接触生活,和劳动者保持密切的联系。除游记随笔外,他的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基本都是工业题材的作品,即使他写过一篇大学生时代的作品,也来自他上工业大学时的感受。他说:"所有的作品与生活经历有关。我在工厂待了26年,整个青春岁月贡献给工业战线,构成我的创作基调。我的作品离不开工业,我对工厂的工人、知识分子,都比较有深刻的感受和深厚的感情。我是尊敬这些劳动者的。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应该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
22、为什么五六十年代涌现出那么多反映工业题材的好作品,现在却少了?程树榛认为,那时候作家不多,作品也不多,但是十年磨一剑,很见功底。现在生活丰富多彩,作家又来自不同的生活层面,对生活的观察不像过去那么直接、单纯。另一个原因,现在的作家对生活不够深入,没有切肤之痛。更确切说,没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所以艺术感染力不够深刻。还有个别作家急功近利,搞急就章,有的写出来当时好看,但看完就被忘却了。程树榛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产生能够深刻反映时代、反映历史的作品,能够给人更多回味的作品。对一个作家来说,一方面要在艺术上不断深入学习,一方面一刻都不能脱离生活,对生活不能太淡漠,对人民,特别是生活在第一线的劳动人民要充满热情。
23、城市到处充满诱惑和浮躁,很少有人能安静下来。而殷慧芬写《汽车城》,真正"沉"在工厂,搜集的素材有几百万字。这部凝聚了殷慧芬多年心血的作品在2001年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在此之前她的创作也都是工厂题材,她早期的作品,描写工人的人生悲欢、喜怒哀乐,丰富了原先较为单一的工人题材的作品,反映了工人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她在汽车行业待了很多年,后来从事专业创作,但一直与工人们保持联系,他们的任何动作、想法,她都把握得很准,她觉得自己跟工人是心心相通的。她说:"我写小说当然不去表现技术领域,但偶尔一个人说到某句话会用到。仅仅是为了一句话,也许我要看几百万字的东西,等于要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汽车这个行业像大海,一般地采访根本无法深入,而小说要写人的灵魂,写内在的东西,只能去接触,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和工人成为朋友,才能了解到最深层的东西。"工人们守着机床过日子的生活方式从5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他们为社会创造财富,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岗位有一天会失去。这种生活方式在改革浪潮中受到冲击,但还是有很多内涵可以挖掘。殷慧芬说:"文学不是猎奇,而是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雪村《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都是以贫民的视角,才打动了人心。我觉得好的作品,最起码要关注心灵。当前关注劳动者的作品相对来说少了点。作为作家,我们应该重新调整对劳动者的关注,对准劳动者的心灵。如果带着慈善的目光去浮光掠影地写,就不会打动人。"
24、殷慧芬最近刚刚完成一部长篇,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一回,她关注的是年轻人,写城市变革中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变化。她认为写作上海市民阶层和工厂题材,两者是有关联的。因为上海是最早诞生产业工人的城市。对城市来说,每个人都是劳动者,是传统观念上类似工业文明初期的劳动者,而不是E时代的劳动者。城市最基本的力量不是成功人士,城市的灵魂也不是建立在高楼大厦上,否则城市都将千篇一律。城市有自己的个性,大多数的人群决定了城市的个性,他们是城市最基础的力量。
25、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光炜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他认为,解放以后,劳动者形象在当代中国文学中被重构,有赖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人农民开始被叙事为历史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翁;二是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工人农民扮演主要角色。在此情况下,工业题材和农业题材取代其他题材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题材,就在历史的必然之中。农业题材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40年代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但是这些作品在阐释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必然性趋势的同时,又多多少少保留着对农民落后性格的刻画。到五六十年代,这种状况逐步被柳青的《创业史》等作品所改变。他们笔下不仅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而且这些先进人物在经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强调;到了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上述倾向又被强化到了不很真实的地步。程光炜认为,比较而言,工业题材不如农业题材的创作成就突出,但它的一些特点也值得注意:为了表现工人阶级在新时代的成长,新时代与旧时代,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相对立的叙事模式被确立起来。例如胡万春的短篇小说《骨肉》、《家庭问题》等。长篇小说领域也有好作品,如萧军的《五月的矿山》,雷加的《春天到了鸭绿江》,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草明的《乘风破浪》等。这几部长篇集中反映了大规模工业生产背景下工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它显示出,一方面大规模和劳动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需要工人农民发挥特殊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对他们豪迈气概和宽广胸怀的艺术表现又是对这一历史主体身份的形象确认。
26、但五六十年代劳动者形象的塑造,也存在认识的误区,其表现是,人为地把知识分子从劳动者形象中剥离出来,有些作品甚至把知识分子置于工人农民忘我劳动和献身精神的对立面。我们注意到,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越来越具有支配的作用,劳动者形象又出现了另一种的"反复"。具体地说,他们开始由中心滑向边缘。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中,主人公本来是一位产业工人,在作品里他却被排斥在了生活之外。当他试图重新寻找人生的位置时,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电影《漂亮妈妈》也是一个例子。值得深思的是,下岗工人"漂亮妈妈"不再是社会羡慕的角色,而成了一个被同情的对象。程光炜说:"劳动者形象在文艺作品中的失落应该说与社会结构的大调整有极大关系。这种调整使得传统的第一产业被新兴的第三产业迅速取代,而作为第一产业主体的工人农民势必会出现社会位置的上述错位。表面上看,劳动者的形象受到了损害,实际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反思五六十年代文学,重新和全面地认识劳动者形象的历史契机。它进一步提示我们,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步子必然会逐渐加快。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劳动者开始向现代的劳动者大面积地转化。劳动者这一巨大的群体,不仅包括了工人和农民,还包括了公务员、知识分子、白领和其他更广泛的劳动阶层。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宽阔的视野、知识和未来的发展眼光重新界定现代意义上的劳动者,并给予其比较客观的定位。
27、劳动者这一巨大的群体,不仅包括了工人和农民,还包括了公务员、知识分子、白领和其它更广泛的劳动阶层。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宽阔的视野、知识和未来的发展眼光重新界定现代意义上的劳动者,并给予其比较客观的定位。(中华读书报)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链接:http://www.csbxudianchi.com/ying/98418.html